“孤城临水背依山,记在江南烟雨间”,秀山就象一块碧绿剔透的玉石镶嵌在通海县的锦绣大地上,素有“秀甲南滇”的美誉。它,山不大,地不高,却拥有上千年的古建筑和古树名木。最让人称道的地方,还要数它那遍及全山光彩照人的榜联碑碣。
秀山位于通海县城南。相传汉之句町王毋波站在此辟山林,建古刹,立亭园。秀山自唐代就建有庙宇,元、明、清时佛教兴盛,世称“滇中大刹”,成为佛教胜地。经历朝历代的大兴土木,形成了三元宫、普光寺、玉皇阁、清凉台、涌金寺、白龙寺为主体的六组建筑群,可谓是一个古建筑博物馆,是一座道教、佛教、儒敦三教合一的名山,以其建筑精美、匾山联海、秀丽典雅而著称。
特色景观
毓秀坊
秀山脚下的毓秀坊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(1873年),经百余年风雨而不倒。毓秀坊四柱三门,堂皇气派。中门正嵌匾额,上书“秀甲南滇”四个鎏金大字,为清康熙时云南按察使许弘勋在《通海邑志序》中给予秀山的赞誉.云南通海县城南有山名“秀”,与昆明金马山、碧鸡山、大理点苍山同列云南四大名山。秀山翠树苍林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众多古寺观,史载唐代山上始建庙宇,元、明、清时遂成佛教圣地。
土主庙
土主庙是秀山最古老的寺庙。史载,战国时楚威王遣庄蹻攻巴黔,行军方至滇池地区,便闻秦兵已夺取黔中要地,断了后路。庄蹻于是在滇建立(田勾)町国,疆域即今天的通海县及其周围一部分地区。庄蹻裔 孙毋波在秀山辟山林、建亭园,始成一方妙境。后毋波因功被汉昭帝封为(田勾)町王,其殁后即被尊为秀山之神,立庙以祀,名“秀山神祠”,香火旺盛。大理国国王段思平因“卜于秀山神祠"而灭南诏大义宁国杨干贞政权,还愿时将"秀山神祠"改建为"(田勾)町王庙”,亦称“土主庙”。庙东的三元宫建于明宣德三年(1428年 ),原塑有天、地、水三官像,现已改建为佛教寺庙。
普光寺
山腰的普光寺静立于花树之中,前有青石雕栏相拥。该寺始建于五代,是云南著名古建筑之一,有明洪武十年(1377年)所立《普光山智照兰若记》碑,叙及寺未竣工时,“梦见五色光明当山现瑞”,故寺名“普光”,碑文亦对明代滇南的经济文化有所记 述。寺院一进三通,设三教殿、罗汉殿等,正殿因得元僧铁牛重修而保持了元代的建筑风格。寺内有一洗钵池最为神奇,乃天然岩石中凹而成,山泉滴淌蓄之。因传说中神僧畔富在此洗濯化缘钵盂而得名。掬捧以饮,其水清凉回甘。
涌金寺
涌金寺位于秀山顶峰,创建于宋代,是秀山上规模最大、年代古老的建筑。高朗轩敞,山门前为一石砌平台,登上平台可远眺杞麓湖,波光粼粼,田畴平展。进入寺门,正中为“秀山古柏阁”,阁内悬有通海著名书法家阚祯兆所书匾额“千峰翠”。有一回文联:“秀山玺雨青山秀,香柏鼓风古柏香”。寺内有宋柏、元杉。古柏苍劲,香杉荫森,四五人才能合抱。
清凉台
清凉台建筑群始建于晚唐,后经元、明、清各代重修。在秀山中部,寺前浓荫密蔽,远处湖水依稀,寺后山峦高耸,凉风徐徐。寺台花木繁茂,积翠凝香。寺门悬联:“层台云敛双湖碧,古殿风生六月寒”,恰当地道出清凉台之妙。入门左转,进入“小西天”,乃一庭院,花台盆景,芳菲争妍。往北是宽敞殿堂,堂外为木质长廊。正庭再往东,步入“武侯祠”。祠内庭院中有一株大杏树,如巨伞长臂,绿荫覆地。
白龙寺
座落在秀山南面的茂林之中,是后山的唯一建筑,寺院方朴典雅,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。近年来扩建了部分享阁游廊及服务设施,引水上山,凿池培植荷花及各种花卉草木,成为秀山公园又一新的游览点。秀山之秀在于 绿,茂密的林木把整座山掩盖得严严实实。山北麓翠竹万杆,山坡上去木展秀;山西密林间 灌木丛生,野花点点;山东面奇松参天,杉栗 葱翠;山南松林似海,涛声如吼。种类繁多的 花草树木,一年四季争荣斗艳,各寺院中也是花木扶疏,方柏森森,绿杉撑天。
“匾山联海”
秀山山林中不仅掩映着这些佛教道教寺观,更有丰富的匾联碑刻,有人把秀山誉为一座山林诗苑。秀山特有的风光与楼亭寺庙,激起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情雅兴,写下了大量诗词匾联,使秀山更添典雅清丽,文采风流有“匾山联海”之誉。秀山风光和诗联融为一体,春日杂花生树,夏日树影幢幢,秋日红叶萧萧,冬日枝干奇屈。山北之麓,翠竹如屏;北面山腰,苍松古劲;山之西密林覆盖,灌木丛生,幽僻宁静;山之东,杉树栗树,青翠欲滴;山之南,古松新松翠盖幢幢,树涛声盈耳。
|